高位震荡:
沪铜主力合约11月18日收于85,850元/吨,较月初下跌0.65%,呈现“冲高回落”态势。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在10,000-11,000美元区间波动,10月29日一度触及11,200美元阶段性高点3。
内外分化:
国内沪铜期货波动显著高于国际市场,11月1日单日暴跌1.67%,3日再跌0.3%,4日才小幅反弹0.1%1。
供应端扰动
矿山事故:印尼格拉斯伯格矿泥石流导致2026年预计减产27万吨,刚果、智利矿场事故进一步加剧供应紧张3。
地缘博弈:美国关税政策引发区域库存重构,投机资金借机炒作推高价格1。
需求端分化
绿色转型支撑:新能源汽车(单车用铜量达80-120kg,为燃油车4-6倍)、AI数据中心需求持续增长4。
传统领域疲软:中国房地产开工不及预期,美国制造业新订单收缩,10月中国PMI跌破荣枯线1。
宏观政策影响
美联储降息:美元走弱为铜价提供金融属性支撑,但政策真空期加剧市场博弈。
库存变化:全球铜库存增加70万吨,中国保税区库存小幅下降,反映区域供需差异1。
看多派:
高盛认为1万美元已成铜价新底线,中长期受新能源需求与供应瓶颈支撑,存在上行至1.1万美元空间3。
看空派:
中信证券预警当前上涨为资金炒作,实际需求不旺,2026年价格可能回落至1万美元以下1。
短期风险:
投机资金持仓过度拥挤,11月制造业数据、美联储政策动向可能引发剧烈波动1。
长期趋势:
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年铜需求较2024年增长逾五成,结构性短缺逻辑未变,但需警惕矿山复产进度与地缘政治事件冲击34。